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聚焦 > 红水涛声 > 正文

大学无手机课堂,能做到吗?

【发布日期:2015-12-04 】

无手机课堂,指部分高校要求学生上课前要把手机交出来,等下了课,大家再把自己的手机拿走。主要是避免学生在听课的时候玩手机,影响课堂秩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大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低头族”“拇指族”,令讲台上的老师无可奈何。2014年11月,广西部分高校发起“亲近课堂善用手机”活动,19所院校联合承诺推行“无手机课堂”。而我校在校学生会组织下,“无手机课堂”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有些同学也存在疑惑:在大学校园里,无手机课堂真的能做到吗?

今天的我们真的能“无手机课堂”么?

“无手机课堂”活动在我校开展已多时,效果在现在看来还是不容乐观,这是一场传统课堂与科技的博弈。手机似乎已经成为人类的另一个自己,看着“无手机课堂”活动的继续开展,不禁想问,今天的我们真的能无手机课堂么?

据《2013-2014年中国手机/智能手机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预测,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比例首次超过全球人口的十分之一,到2018年,全球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将是智能手机用户,总数超过 25.6亿人。而在中国,据工信部数据,2015年3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12.9亿,已快赶超中国总人口。

列举数据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手机的发展速度,更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对于手机运用的普及性。同时随着这个手机的普及性对于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冲击,现在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无论何时何地都把手机带在身上,渐渐地很多人成为了“低头一族”,甚至有的患上了“手机病”。

在这种大背景下,当下的大学生们也不可避免地成为问题大军中的一个群体。在现今的大学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内容已经成为“副业”,玩手机才是“主业”。“无手机课堂”活动的开展,目的就在于让课堂回归到传统学生认真听课的课堂,但这个目的在现实面前却是难以实现的。归结的原因就是同学间的不配合,为什么会不配合?这里就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在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太严重,自控力不强;二是具有学生主观意志的——老师讲课很无聊。

解决第一个原因的方法,归根结底还是回归到学生本身,如何提高自身的自控力,脱离对手机的依赖,这是外人无法左右的,只能够尽量敦促学生个人意识,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教育是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才能够实现的,在课堂上想要学生专注学业,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具有个人的学习修养,另一方面也是老师上课方式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热烈的课堂上还是会有学生拿起手机,所以在这两个原因的解决上,学生方面上的解决才是根源。

“无手机课堂”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事情,但是我们仍可以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记者 夏光艳

无手机课堂 自觉是关键

对我个人来说,我不是很赞成无手机课堂。因为想要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同学仍会继续玩下去,不想玩手机的同学就算怎么样也不会在课堂上玩手机!无手机课堂方式虽新颖,但怕就怕在这只是一种形式,个人认为,自觉才是关键!

在班级开展无手机课堂,愿意把手机上交的同学不多,除非采取强制措施。对大多数班级来说,“无手机课堂”得过且过,开展一天上交手机一天,不开展时仍继续玩下去!且重要的是就算在各班开展无手机课堂,也没有多少个同学是自愿把手机上交到手机收纳盒的。据了解,某些班级上交手机的台数一般不超过两位数;班干也没有做到带头作用,没有尽到相应的职责;个别班级甚至无视这个活动,作假虚报。种种迹象都表明,开展无手机课堂治标不治本。笔者认为无手机课堂不应只是一个形式,自觉行动、自愿上交才是关键!

上课玩手机,是对老师的不尊敬,是对课堂的藐视,但部分同学却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或许有可能是因为老师上课枯燥,又或许是因为对上课的科目不感兴趣,单纯的不想听。笔者认为,或许可以让老师改变上课的方式,采取一种让同学们感兴趣的上课形式,使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能够从手机屏幕转移到黑板上。

开展无手机课堂,自觉是关键,因此,同学们应自觉行动起来。学生时代,我们还是要多关注自己的学习状况,以学业为重,自觉抵制“诱惑”--手机,认真听课。只有自觉,才能彻底根治同学们在课堂玩手机的习惯!

记者 杨丽君

课堂有无手机 不是筐子说了算

自上学期起,我校便开始实行“无手机课堂”,要求大家上课不带手机,若带了手机也会被劝导着将手机放入一个塑料筐中。到了本学期,这项活动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甚至增加了上交手机需给上课老师看过后签字确认的要求。

要问为何要实行无课堂手机,答案无非是:“学生上课玩手机,既影响课堂效率,也是对教课老师的不尊重”,同时也不妨问问为何会在上课时玩手机,答案肯定是:“上课太无聊呗”。玩手机影响效率,不玩又太无聊,这似乎是一个死循环,于是“上交手机”这样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诞生了。

表面上看来,这个方法让学生无手机可玩了,问题解决了,但是细想来却根本是“治标不治本”。一方面,它会引起绝大部分人的抵触情绪,若是心不甘情不愿,即便交上了手机,课上他依然有许多闲事可做:发呆、睡觉、看小说……如此一来,他的课堂效率也不见得会提高多少。另一方面,下定决心交上手机的人,若是遇上一门无聊的课,即便再努力认真上课,他的注意力也会很快涣散,打瞌睡、发呆等等问题又会很快出现。

可见,课堂有无手机,并不取决于课前是否收了手机,筐子里是否装满手机,而在于课堂是否有容得下手机的空间。要想让手机在课堂真正消失,一方面要靠教师使课堂更加有料、有趣,另一方面则要靠学生的自我约束,从心里拒绝课堂上玩手机,回归课堂,而不是形式上遵循,心却游离于课堂之外。

记者颜礼丹

“无手机课堂”已火热开启

学生课堂上玩手机,并非我国独有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国际难题”。国外的办法,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哈佛大学,就曾有老师没收学生手机,却被学生告以侵犯人权,只得无奈归还。美国马里兰州格雷斯克里斯汀学校也采取了类似“保证金”的办法,第一次被发现罚款105元,第二次罚款210元,另外在校做2小时清洁,第三次校长就要约见家长,情节特别严重的,还有可能被开除。这些规定以校规的形式发布,又属于办学自主权的范畴,所以合法有效,不会像我国一样产生巨大争议。

我的观点,一是对学生课堂玩手机的问题持开放态度,堵不如疏,二是治理学生课堂玩手机,是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的事情,但更是教师和教学管理的事情。因此,学生工作要与教学寻求合力,任课教师要敢于管理课堂、教育违规学生,不能把责任推给学生工作、推给辅导员。

面对课堂玩手机这一新问题,还需要从各个环节来破题。一方面,国家的法律、政策,学校的校纪校规,要为教师、学生工作者提供明确的依据,划出明确的底线;另一方面,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关注“互联网+”,尤其是智能手机已经普及,无网不在,高校的课堂就更不应该例外,恐怕只有在“互联网+”上下工夫,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记者 韦智宇

效率不明显的“无手机课堂”,有没有必要再进行?

近期,我校再次发起无手机课堂的活动,倡议大学生在上课前统一将手机放入一个收纳盒内。这一活动遵循学生们的自愿原则,无奖惩的措施。

那么,究竟有没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活动呢?学校进行无手机课堂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实这样的举措只会是一个形式,所以个人认为不是很有必要进行这一活动。手机无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方式,而大学生也是手机的使用者,所以手机在带给大学生们方便快捷的服务之余,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据悉,有的同学会在课堂上利用手机拍教师演示的课件,这是对手机的正确利用,也成为了一些同学不愿上交手机的原因。而由于这一活动是一个自愿的行为,所以很多时候用来收手机的收纳盒只会成为一种摆设,这样就导致活动效果并不明显。手机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东西,对手机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即使没有什么要紧事,也会时不时看一下手机才感觉踏实,所以即使愿意上交手机的同学,也会感觉没有手机的感觉很不安,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也并不高。

因此,个人认为既然无手机课堂是自愿的原则,那么学校也就完全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的进行这样的活动。学校应该从源头抓起,让学生们形成一个自觉的作风,而教师也应该提高课堂吸引力,不让学生们觉得一节课可有可无,内外因相结合,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效果。

记者 侯新艳

“无手机课堂”靠自律

我校发起的“无手机课堂”活动,从其出发点来看,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娱乐还是学习用途,手机在高校课堂里都是普遍存在的。

笔者并不支持“无手机课堂”这一活动,该活动存在太多“水分”,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且不论手机在课堂上的“优点”,作为一名大学生也应有足够的理智,正确的对待手机这一通信工具,手机作为学生本人的私有物品,它的使用本身就不好控制;再者,手机也存在着学习上的用途,许多同学都能根据课堂情况、老师授课、兴趣爱好、知识构成等因素决定使用手机的频率、时长。所以,课堂上使用手机还得靠学生本身,综合学习情况、尊重老师等问题更理智的选择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记者 劳子珊

编辑:许芷娴

(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红水河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