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聚焦 > 深度报道 > 正文

新一季迷失:我们应当怎样学雷锋

【发布日期:2012-03-03 】

又近一年“雷锋日”。明秀校区2栋310宿舍。

10级新闻传播学院的小曹同学在电脑前反复的点着鼠标,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字幕,“3月5日‘雷锋日’,我们班应该选择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呢?”小曹喃喃自语着。

三月的到来使得整个校园都进入了学习雷锋活动中,雷锋精神也随之而至。“雷锋日”,各二级学院,各班级都会开展一些学习雷锋的活动,比如下社区、去敬老院扶助、替人修车理发、打扫卫生等。

传统意义上所谓“雷锋精神”第一是为人民服务;第二是艰苦朴素。主动关心弱势群体、帮助有困难的人,做我们力所能及而又有意义的事情都算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雷锋精神越来越少见。有人会问现在的“雷锋日”是怎么样的一个现状?

雷锋日,学习雷锋落入“形式化”的怪圈

“‘雷锋日’当天,街头都会涌现大批学雷锋志愿者。然而,学雷锋换来的却不仅是感激。每年三月,敬老院集中出现‘雷锋’。第一拨‘雷锋’来了,帮老爷爷洗澡,老爷爷很开心。洗好了,穿上衣服,第二拨‘雷锋’又来了,又给老爷爷脱衣服……第三拨‘雷锋’又来了,老爷爷干脆不穿衣服,等他们来洗澡。”这是出自周立波的海派青口的段子,虽然刻薄,却直指现实:学雷锋形式化。

社会上如此,而我们学校的情况又如何呢?

“‘雷锋日’那天我想我会去清扫街道或者去做义工吧”新闻传播学院的小韦想了想说道,“但是这个节日我到是觉得挺无所谓的,只不过是提醒一下公民的善心。”

“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在那一天将会有一批接着一批的同学去养老院和孤儿院慰问与帮助。”教科院的小蔚同学则表现出很担忧的样子,“这样子对他们很残忍,同学们无非是去打扫卫生,陪老人说话,可现在敬老院都有护工,他们来了反而增加敬老院、孤儿院的负担。”

与小蔚观点相类似的同学也不在少数,“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雷锋的意义和内涵也在变化,但是其中的味道淡了许多。其实那一天我觉得不用刻意去找什么做,平常遇到能帮忙、能做的做就是最好的践行。”经管院的小蔡同学说。

近年,苏州中学的戴老师对初中与高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他发现74%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应付公事才去做好人好事的;16%的同学则是觉得在“雷锋日”中他们还有一定的收获;而10%的学生则对“雷锋日”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这显示了德育工作的“假、大、空”现象泛滥,与雷锋日初衷背道而驰。

3月5日,短暂的热闹过后,日子很快又将归于平寂。或许,学雷锋在某些人那里,真的只是一个固定时间节点上的“活动”而已,以致有人戏称“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学雷锋重在平凡中坚守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雷锋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在与时俱进。过去学雷锋有很明显的政治内涵,而现在学雷锋,是社会公德的范畴,“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指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

然而当前社会,存在个别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做好事,喜欢在聚光灯下,喜欢在赞美声中。其实,在聚光灯之外,在众人瞩目之外,在“小众”氛围里,在独处的时候,怎样做善事做好事,更能也更透彻地看到一个人的品格。

为了不再让学雷锋活动落入“三月来,四月走”的怪圈,我们应该做一些思考了。

(资料图)

对此表示的担忧的小蔚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说平日里在社区开展扛米活动,给社区年纪比较大的或是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劳力。还有就是开展一些类似于献血、服务残疾人等志愿活动,毕竟雷锋精神的本质也是一种志愿活动。”

记者还采访了新闻传播学院的陈亚旭老师,“我觉得同学们首先树立志愿服务的心态,在做事的时候,要想到社会,想到他人。”他认为,我们应该创建学雷锋长效机制,形成一种习惯,要在平凡中坚守。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改变传统的说教、作秀模式,寻求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人在心灵上的共鸣。

“我始终认为学雷锋不只是3月5号那天的事情,而是伴随在我们整个学习生活中。学习雷锋更应该学习他的本质内容,那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小曹认真的说道。“雷锋日”当天他会与同学们一起去学雷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会时刻坚持下去,而不仅是3月5号这一天。

编辑:任晓琴